第一百七十六章 钱程的新思路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笔趣阁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 第一百七十六章 钱程的新思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七十六章 钱程的新思路

  虽然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但西洲的各种宗教教派,还是给了钱程很大的启发。

  钱程和他的朋友们,之前一直担心的,远不止是西洲的问题。相反,最大的问题,永远在汉朝自己。

  最开始的时候,钱程认为,凭借开拓西洲获得的好处,能够把皇帝和勋贵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用这里的出产换取对方的暂时妥协,从而在中原制造窗口时间,解决这几十年来逐渐积累的问题。

  但这两年看下来,长安的权贵们完全是“我全都要”的态度。把手伸向西洲的同时,中原的乱象也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随着去年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出现变本加厉。

  钱程现在,只能依靠着白芷和霍光的帮助,尽可能阻止这些人的渗透——白芷是皇帝的亲信,实际上是替皇帝经营生意的商人;霍光则是卫氏、霍氏家族,在这一代人里,少有的办事靠谱的人。

  也就是说,现在他的处境,依然只是依靠皇帝和强大的卫霍集团势力,去压制其他勋贵豪强。和之前中原的情况,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没能修正之前的问题,更没能像预计的那样,在中原推行符合礼义的新秩序。

  这让钱程一度十分沮丧。他试图进行分析排查,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果不其然,还是找到了皇帝身上。

  而如何应对,才是最关键的。

  这个问题,也不止他自己在思考。钱程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帮上忙的人,而且他也清楚,这件事太大太重要,恐怕不是只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就能轻易解答的。所以,不止其他各家,连外族的学者,他也经常会面,询问相关的知识,收集各个学派的资料。

  而且,不止普通人,西王母那边似乎也对他这儿的努力颇感兴趣,青鸟时常来探望,还和他们讨论,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在西王母的有意推动下,钱程也经常与白芷、高仲等人私下秘密会谈,分析如今的情况。

  不过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一定有用,有些结论,钱程自己都不敢让西王母知道。

  他觉得,皇帝实际上是很有才华的,但这个性格,实在不适合当一国之君。她为人傲慢张扬,喜欢奢侈的宝物,豪华的排场,更喜欢大家的吹捧。而且性格十分敏感,喜怒无常,稍有不高兴就要怪罪属下,根本不控制情绪,甚至有时过段时候之后,自己都会后悔的情况。而对待下属的态度,按三浦的说法,就和女神对待舔狗差不多。

  这种心态,就像个被娇惯坏了的大小姐,哪里像大家期待中的万乘之尊。

  钱程认为,这说明,让女人执掌最高权力,确实不是个合适选择。想来想去,只有立下规矩,杜绝女性进入朝廷高层,才是最保险的。他向高仲感慨说,如果当今皇帝是个男人,想必也不会有这么麻烦的脾气了,汉朝的情况也会好很多吧。

  高仲给他解释了半天,才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钱程也只能抱怨一下了。他至今得到的诸多支持都是一群女人,乃至母狐狸提供的。这种情况下,他也没办法去真做什么。

  钱程认为,真正需要做的,还是提升自己。

  西洲人虽然造不成真正的危害,但也不代表他们就毫无可取之处。教会的组织和教义,有不少挺有意思的部分。

  儒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毫无组织,想弥补这个缺陷,确实需要广泛地学习已有经验。而根据这些经验,就如今的交通、通信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社会的富裕程度看,短期内,想达到理想的情况,建立“君子”的共同体并不现实。但现在形势的变化,又要求他们尽快建立稳固有序的组织,尤其是在社会基层。

  这种情况下,最有效也最可靠的方式,毫无疑问就是宗教了。

  西洲那边的教会组织自不必说,殷琼他们一派的发展,也明显有这个趋势。据她说,自己这一门,最早是稷下先生慎子的后学,后来受到西王母的亲自提点,才跑到西北这地方来。

  历代祖师把远自齐楚的神话传说,秦人、赵人的官方法术体系,当地民间的巫术,逐渐糅合起来,进行整理,一边研学修行,一边不断给民众传授各种法术技巧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借助西王母的旗号,不断向民间传播自己的思想,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教派。

  当今,这些人更是和同道一起,广泛向民间传播应对饥荒、疾病的各种方法。这几年天灾与人祸相互助长,他们便也去组织灾民和穷人自救。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教派体系。西王母信仰借此广泛传播,整个教派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都认为,到这个地步,实际上已经不是道家,是道教了。

  钱程认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而且,在这方面,他比殷琼等人更有优势。

  西洲经营的整个过程,都是钱程亲自参与的。最早的计划,就出自他的手笔。

  朝廷大军刚刚歼灭了当地领主和巴里希远征军,占领了加拉西亚东北部的时候。霍去病叫他去将军行营开会,讨论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当时,别说被突然出现的强敌打蒙了的西洲人,连朝廷自己,都处于战略决策上的迷茫状态。

  从夏商以来,中原政权的对外决策,其实并不复杂,大体上也就两种情况。

  对于能长期居住、耕种的地方,在那里的其他政权,定位都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要和他们进行争霸,最终目标是消灭对方,获得统治权。这些地方都相对比较近,争霸战争之后,就是可以直接掌控的本土了。

  对于不能长期待下去的地方,在那里的其他政权,则定位成蛮夷,要对他们进行威慑和打击,最终目标是消灭对方的对抗能力和对抗心态,要求他们加入天下秩序。这些地方一般都是偏远的穷山恶水,直接掌控的成本太高,所以都是当做藩属,等今后有余力,再慢慢整顿,改为郡县。

  这二者都属于常识性的概念,倒是不需要赘述。

  但现在的情况,实际上超出了以往的概念。西洲这边,并不是离中原越远,就越荒凉,相反,随着大家渐行渐远,当地的环境反而变得更好了。

  这个情况让很多人都深感意外,因为它不止是大军后勤补给的问题,也不是个单纯的地理问题。

  这种反常的情况,意味着同心圆状、向外递减的模型,不再合适了。要知道,在以往的天下秩序里,这种向外的递减,不止是地理和气候上,也是政治、外交和文化上的。这关乎中原传统上的世界观和文明叙事,也关乎朝廷的自我定位和政治逻辑。

  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所谓“中国”,就是从天下之中而来的。如果不是天下之中,那我们还叫中国么?

  光看地理,倒是没什么问题。齐地的阴阳家早就有大九州的说法,钱程对此也很熟悉了。相反,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才是解释起来麻烦的地方。

  如何处理新占领的西洲地域,也面临着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时候,传统的经验就有点不太够用了。

  霍去病的意见是,在消灭了西洲“帝国”的主力军队,打散他们的王廷之后,就可以回师修整了。当地国家的组织,还没有匈奴严密,这种程度的打击,可以保证相当一段,临近的西洲人无力形成合力,再次造成边患。至于更远的地方,因为堡垒密度增加,士卒也开始疲惫,就得不偿失了。后续的战事,应该由留守的军队慢慢经营。

  朝廷上下,对这些军事上的意见倒是没有异议。现在霍去病都说打不去更远了,那就是真的没法更远了。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管理这里。

  一些大臣认为,这地方既然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就应该加以管理。当地的资源足以自给自足,并不需要朝廷的额外开支。相反,如果弃地收兵,导致这地方被蛮夷占领,就会成为朝廷的威胁。所以,不但应该维持都护府建制,还应该在未来继续加强,乃至直接设置郡县。

  但另一些人认为,这样也不合适。以往适宜耕种的地方,离朝廷都不算远,因此也方便控制,相对不容易出现问题。偏远的地方,就算出现了土人叛乱,因为实力限制,一般也不会造成太大麻烦。但西洲这地方,经营起来之后,如何保证当地的忠诚?八王之乱也不算过去太久,朝廷对于地方的各种隐患,依然还是高度警惕的。宁可发展慢一点,不要这些收入,也不能养出来一个叛乱的祸根。

  总之,这地方,要了也不是,不要也不是,让人十分尴尬。

  霍去病等人希望听钱程的意见,也是因为他相对而言了解最多,想看看他有什么想法。

  对于这个问题,钱程也思索了很久。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