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大神翻车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笔趣阁 > 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 第二百零三章大神翻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百零三章大神翻车

  在帮助德国发展军事科技的过程中,海伦娜是从来不担心这些技术今后会被对手抄袭的。虽然根据上个位面的经验,在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即使是像坦克飞机这样的重型装备,一个工业强国来说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研制工作。

  比如德国为对付苏联的T-34而发展的“黑豹”坦克,研制周期只有13个月;美国为对付虎豹而研制的“潘兴”坦克,研制周期只有19个月。虽然这两款坦克的早期型号都因为故障百出而饱受军迷诟病,但是人家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一款重型装备从研制到投产的全过程,这个研究效率本身就是令人咋舌的。

  以上这些事实意味着:如果只是依靠那些常规的精巧设计手段,用在战争之前进行的“技术抢跑”或者“设计堆料”的方式来提升武器的性能指标的话,即使在技术比较复杂的重型装备领域,你的技术优势也难以保持到两年以后,至于那些技术相对比较简单的武器装备,能维持绝对优势的时间就更短了。

  这就是海伦娜眼里,很多穿越者前辈最大的问题所在了。他们在改进武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过渡痴迷于使用那些灵光一闪式的、孤立的金点子,殊不知这些金点子恰恰是最容易被对手效仿乃至超越的。大家都是技术底蕴深厚的工业国,你的金点子如果在战场上表现良好,对手只需要回去进行一番量化分析,用不了多久也能学到八九不离十。

  所以穿越者的孤立的金点子对于武器设计固然也很重要,但它所能带来的装备优势周期注定是比较短暂的,其中地面和空中的重型装备的优势周期比海军装备更短,基本上都难以保持两年以上的优势周期。

  海伦娜和普通的穿越者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她在军事技术领域也不拒绝使用那些孤立的金点子,但是她决不会将真正的技术壁垒建立在这些金点子上。那些金点子带来的潜在技术优势周期对于海伦娜来说,只不过是买卖中的添头,不管最终落实多少都属于净赚。

  在海伦娜眼里,如果把她所发展的技术比作是给盟军科研人员出的考试卷。那么她出卷时的拟题目标,就应该是要让盟军的科技人员在完全开卷考试的情况下,依然每门课的成绩都大红灯笼高高挂。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哪怕德国把武器装备的详细技术图纸都提供给对手,再额外附送几套样品给对手进行技术分析,但是对手依然既无法进行有效反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海伦娜就必须在发展军事技术的过程中选择巧妙的发力点。

  海伦娜在军事技术上的第一类着重发力点,是利用德国和对手天然禀赋的不同,大力发展那些对德国作用很大但对对手作用较小的技术。

  这类技术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潜艇了。由于英国对海上运输的依赖度比德国大得多,即使英国能得到德国的全部潜艇技术,并且造出了同样先进的潜艇,对德国的威胁依然是有限的。英国要想反制德国的潜艇战术,就必须发展出对等的反潜技术,而这在现有的晶体加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下几乎没有技术上的可能性。

  海伦娜在军事技术上的第二类着重发力点,是将德国未来的武器技术优势,搭建在庞大的网络化空间中,而不是搭建在某一件具体的武器上。

  这类技术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包括轻武器和装甲车辆。以海伦娜规划的战车家族为例,虽然德国目前发展出的几种装甲战斗车辆单独拎出某一款来,也能称得上是时代的典范。但是它们的真正战力,却是高度依托于整个网络化的系统的。这是因为海伦娜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从包括了武器生产、维护、训练、作战在内的整个系统的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一件武器性能的最大化。这样的武器一旦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立刻就会失去其绝大部分亮点!

  所以对手就算获得了这件武器的全部技术资料,如果不能复制海伦娜花费多年时间构建的网络体系,那就连一半的效能增益都发挥不出来。而在你追我赶的战争中,有谁敢将自己原来的生产、后勤、训练、战术体系全部推翻,去火速构建一套全新系统呢?这种切换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潜在风险会让任何人望而却步。

  海伦娜在军事技术上的第三类着重发力点,是在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靠增加科研资源投入而取得决定性突破的领域,提前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技术积累。

  我们知道在生产领域,如果一座船台在工人足够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建造好一艘船;那么如果工人足够,十二座船台就可以每年建造好十二艘船。但是即使有再多的船台和再多的工人,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建造好一艘船!某些依赖经验积累的技术领域也是一样,如果先发者在这些领域积攒下了雄厚的家底,后发者是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资源投入抹平技术差距的,其中就包括了光学、材料学、流体力学等学科以及其下属的一系列分支学科。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海伦娜利用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脉络的掌握,对这些学科中的很多特定领域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科研投入,这种长期投入使得德国在这些领域中获得了丰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而正是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使得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在设计BF-*********的高度上。

  这个故事还得从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边界层理论和湍流理论的奠基人、西奥多·冯·卡门的老师——路德维希·普朗特博士的一次学术大翻车说起。

  没错!就是那位让后世无数航空器设计师顶礼膜拜的先知普朗特,就是那位现代流体力学的祖师爷普朗特!就是那位培养了冯·卡门这样的大神的大神普朗特!他在描述飞机的前缘缝翼在大迎角下的作用机理时,竟然在自己一手创立的理论框架里栽了个大跟头!对于普朗特大神的这次翻车,海伦娜每次都感觉特别憋屈,你老人家可是边界层分离理论的提出者诶……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