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北海大儒卢老师 上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笔趣阁 >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 第九十五章 北海大儒卢老师 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九十五章 北海大儒卢老师 上

  加拉西亚驻军的军营外,老秦和卢卡斯站在门口等待着。

  “不是愚兄不尽力,你也看到了,现在大家都在裁军呢。”老秦搓了搓手,无奈地说:“现在还保留着的,只有加拉西亚‘国家公仆’和刘将军的佣兵团了。这里要是不行,咱们就得去别的城市试试。”

  “我不是觉得应聘的地方有问题,是觉得应聘的岗位有问题。”卢卡斯纠正道:“你让我去当教书先生?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

  “你这人太妄自菲薄。”老秦最近不知道从哪学的,说话也文绉绉起来:“加拉西亚军队的教师,要求没这么高。你想想,和你一样能打的西洲人,有人比你认识的汉字多么?”

  “应该还是有的吧……”卢卡斯依然没什么自信:“哈拉尔德说,夏洛特·希格德莉法都开始写赋了。我只会写打油诗。”

  “你别跟她比。”老秦纠正道:“她也不会天天跑军营里面教人识字啊。”

  “加拉西亚人现在什么都在学汉朝,要教育士兵认字。但他那边认字的人太少了,所以只能到处高薪招人。你要是能被选上,待遇可不差。”他解释起来。

  “你且听愚兄一言:这件事也没那么难,只要保证,加拉西亚的中下层军官里,比你能打的没你有文化,比你有文化的没你能打,就行了。”他拍了拍卢卡斯,鼓励道:“现在懂了吧。”

  “大概意思是明白了。”卢卡斯点点头:“不过军中教识字,直接请先生来不行么?不用他们上前线,遇到作战能自保就行了。这个要求不高吧?”

  “请来的先生,只能隔三差五开讲堂,给人上课,但钱子诚之前说过,这样不够。”老秦指出:“汉朝那边,一个伍长都得断文识字,因为他不止得看懂文书,还要会写公文报告,懂军中律令才行。”

  “而这里不是汉朝境内,情况更复杂。军中有文化的人,不但要教别人识字写字,文牍律法,还得教育他们仁义的道理。西洲这地方遍地都是蛮夷,只教认字哪够啊。”

  “教化蛮夷,我听夫子说过。”卢卡斯点点头:“我以为就是向蛮夷讲授经书呢,原来还得靠军队去做……”

  “没办法啊。你想,你直接讲经书,蛮夷是肯定不听的。”老秦反问:“你觉得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揍他。”卢卡斯果断回答。

  “那有些顽固的蛮夷头人,不但自己不听,还不让别人听,甚至想杀了你。你觉得这时候应该怎么办?”老秦继续问。

  “剁了他。”卢卡斯依旧不假思索。

  “是吧。这都是我们实际遇到过的事情。”老秦循循善诱:“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大概懂了……”卢卡斯眨眨眼,点了点头。

  “哎呀,有些事情,得实践了才知道。”老秦摆出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教导起来:“我不算儒生文士,但也是有些文化的。当初去宣传王化,我也参加过。蛮子认什么,不认什么,我还是有些经验的。”

  “你把四书五经、百家典籍,往那儿一堆,蛮夷酋长根本不理你,还不给你好脸色看。你去给学生讲课,他还要找你麻烦。但你要是把斩获首级,往那儿一堆——”老秦伸手比划了下土堆的形状:“诶~他马上就喜笑颜开,到处给你行方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你如何宣讲经义,也从来不找茬,老实的很。”

  “哦,我懂了。这传播王化,还得靠打啊。”卢卡斯恍然大悟:“那我们一开始的理解,其实是没错的。”

  “对啊。这个是所有地方都有的规律。”老秦说:“不信你看,我们现在用的字体,说的官话,都是哪儿的?”

  “这还有什么典故么?”卢卡斯问。

  “当时天下有很多国家。但我们现在写的字,说的话,都是秦地的。”老秦颇为自豪地说。

  “甚至不止这些。我们的官职,制度,法律,全都是秦国留下来,现在改改接着用的。连祭祀制度、社稷坛的布置,都是秦制,不是山东各国的。”

  “平心而论,山东各国,文化比我们秦国发达,按理说,应该是他们占绝对主流的。但你看,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文字,公文格式,军制……全都有浓厚的秦国色彩。祭祀则除了秦就是楚,而且也不是因为楚国文化发达,是因为高祖他们是楚地来的。”

  “中原各国文化发达又如何呢?他们确实留下很多典籍诗文,百家也都是那里出来的。但到最后,连他们使用的文字,都是用我们秦国的了。你说,这算什么呢?”

  “所以你看,有时候,事情就很……出人意料。”老秦犹豫了下,才选了个词表达心情:“宣传文化,依靠的不是文化自己。靠的是虎狼之师,靠的是军功爵。”

  “咱们诸夏这几千年,文化比蛮夷要先进多了,没有当年我们秦人的尴尬。但是,蛮夷和中国差别太大,让蛮夷接受教化,也比让山东百姓接受秦制困难多了。所以我觉得,有些经验,还是有用的。”

  “原来如此。”卢卡斯若有所思地感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还是得靠砍蛮夷首级啊!”

  “对,就是这个意思。”老秦点点头:“所以我才说,这个工作,你是可以好好完成的。”

  “也不知道教书先生这些规矩,是不是秦人弄出来的。”卢卡斯还在联想。“也不是。秦制还是有很多被替换了的。”老秦说:“有些当时的名词,已经不再使用了。另外一些虽然使用,但应用范围很小。后人不去专门看辞书,是不知道的。”

  “钱子诚之前给我们讲课,说他刚去长安的时候,看太史收藏整理的秦国史书。里面提到,宣太后的称号,叫‘八子’。”他回忆了下,说:“这本来是秦国后宫的一个称号,汉朝其实也有延用。但钱子诚自己是齐人,也从来没接触过宫禁的知识,根本没听说过这个词。”

  “结果,他就望文生义,认为‘八子’,是指家里排行第八的子女,就是‘老八’。太史让他帮忙校对做注,他就把宣太后的名字,标称‘芈老八’了。后来人家核对的时候才发现,他自己也很吃惊,就当做教训,当初讲。”

  “好像挺好玩的?”卢卡斯关注的地方看起来不太一样。

  “确实有点。不过怎么说……要是齐人都像他这样,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合纵连横的盟约这么多,只有伐齐的联军这么团结。”老秦有些无奈。

  “这样啊……”

  秦:

  古代中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把中国之地称为“秦”。

  喀喇汗国的学者喀什噶里,在1076年完成了著作《突厥语大词典》。

  在书中,喀什噶里认为,秦是个国家的名字,秦地分为三部分:上秦是桃花石,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喀喇汗国(喀什为中心的西域/中亚国家)。但在其他条目里,他又指出,在他那个时代,秦和桃花石已经混用了。

  另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记录:

  1.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塔特就是回鹘,桃花石是秦人。这个词被翻译成“中国回鹘人”。

  2.喀什噶里认为吐蕃人现在定居的地方也是秦地。

  3.喀喇汗国认为自己也是秦人。出土的货币上,国王的称号叫“秦的马利克”,翻译过来意思是“中国的国王”。(直译其实就是“秦王”)

  4.喀什噶里记录说,“凡是伟大而古老的东西都叫桃花石”。所以可汗们会用这个词当汗号,标榜自己的身份。

  5.不止喀什噶里这么认为。比如塞尔柱王朝的历史学家马卫,在书里也记录说,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秦、契丹和回鹘。

  总之,中原、契丹(当时是辽国)、回鹘、中亚东部、吐蕃……这些地方都叫秦。

  放现在,这些整天把“我是中国人”写的到处都是的回鹘和突厥国家,估计得被叫战狼汗国。但当时,这是一个普遍看法。

  《突厥语大词典》是在巴格达完成写作的。喀什噶里的赞助人,是阿拔斯王朝。这书里的条目,是当时中亚、波斯、阿拉伯的普遍认知。

  PS2:

  不难看出,“秦地”的概念,主要应该是唐朝的遗产,虽然这个范围已经超过唐朝的控制区了。

  而喀什噶里完成这部词典的时候,唐朝已经灭亡了近三百年,秦朝已经灭亡一千二百多年了。

  现在的印度、中亚、西亚,还有一些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称呼,依然是“秦”或者秦的变体。

  当时是北宋时期,但还没听说哪个国家自称宋的。

  这个国号也不是很出名。甚至一直到宋朝灭亡,中亚以西的国家,可能都没听说过宋这个词。一些欧洲古地图上,南宋对应的地区,甚至直接标了“蛮子国”。

  宋朝的文化实际上一点也不落后,而秦人才是当时七国中文化水平堪忧的。所以,不妨想一想,文化的宣传到底需要什么。

  PS3:

  波斯人将中国称为“Cin”(秦),“秦地”则加上了波斯语的尾缀,称为“秦尼斯坦”。

  印度人和波斯人语言近似,直接搬过来,成了“Cinasthana”,可以理解成秦尼斯坦的印度写法。随着佛教传播,这个词传回了中国,最迟在东汉时,已有所记录,被翻译成“震旦”。

  波斯的文化非常强大,中亚、西亚、南亚的各个语言,几乎都是这种说法。继续向西传播,进入罗马。印度-波斯语里的“秦”,在拉丁语中,是“Sini”“Sinae”等写法。

  蛮族的语言里,字母c也念“s”,一些词汇中,发生了字母的取代。拉丁文的“Sinae”变成了“Cina”“Cine”等写法。

  14世纪之后,英语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词中,i的发音从/i/变成了/ai/。所以中国的发音就从“秦纳”变成了现在的“掐因那”。

  法语比英语更古老完善些,没有那么巨大的漂变。现在法语的“Chine”发音类似“辛”,更接近老读法。

  另外,拉丁文“Sinae”也没有完全消失,在英语中,它留下一个前缀,“Sino-”,意思是中国的,和中国有关的。正式场合这个词出场率很高,比如抗日战争的正经英文名就是“Sino-JapaneseWar”。

  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会留下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词。这个直接翻译过来,其实应该是“秦日战争”或者“震旦-日本战争”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