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刺客弱点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笔趣阁 > 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 第一百八十三章刺客弱点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八十三章刺客弱点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为德国设计出能适应未来十年战场环境的潜艇,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对手们是如何对付德国的潜艇战的,才能拟定出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

  根据上个位面的经验,二战中英美等国虽然对付潜艇的具体手段五花八门,但大体上都遵循以下三种指导思路:第一种是利用地缘优势构筑反潜封锁带,让对手的潜艇难以自由出入关键海域;第二种是采用集中护航体制,将己方商船队集中起来置于护航编队的保护之下;第三种则是组织高速运输船队,直接依靠二十五节以上的高速度摆脱潜艇的跟踪。

  说实话,对于第三种“唯快不破”的手段,二战时期的潜艇基本上是无计可施的。对手如果动用高速邮轮乃至军舰充当运输船,全程以二十五节以上的高速狂飙到港,跑不快的潜艇除非运气好到爆棚,否则就只能看着人家留下的航迹徒呼奈何了。不过海伦娜并不会对此感到失落,受制于高速船舶的数量以及运输成本,在上个位面中,海上飙船主要用于输送战斗人员和高价值物资,并不是上个位面战时海上运输的主流形式。

  海伦娜认为,在核动力潜艇以及远程高速鱼雷成熟之前,潜艇还是不要考虑这种不适合自己的任务了。如果今后要反制对手的高速运输船,那也只能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交给高速舰船和海军航空兵去解决。所以现阶段德国潜艇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威胁,主要就是前面两种,也就是对手构筑的反潜封锁带,以及集中护航体制。

  有的人认为反潜的主要目标就是直接击沉对方的潜艇。但事实上无论是构建封锁带,还是组织护航编队,真正要达到的目标,都是通过遏制敌方潜艇的活动能力,保护己方舰船以及海上运输线。至于击沉对方潜艇,那仅仅是手段而已,这就好比舰队防空是否组织成功,并不是看击落了多少敌方战机,而是看能否成功保护己方舰船免受空中威胁。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有效遏制对方潜艇的活动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二战时期潜艇的技术特点讲起。这是因为上个位面中盟军遏制德军潜艇活动的手段,正是针对当时潜艇所存在的一系列技术弱点制定的。这些弱点主要有三个:

  二战中潜艇的第一个主要弱点,是生存能力高度依赖隐蔽性。

  我们知道,潜艇的最大优点就是隐蔽性极佳,如果铁了心要蹲在海底当忍者神龟,即使有全套的反潜探测设备,想要发现它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潜艇的生存性高度依赖隐蔽性也是潜艇最大的弱点。

  这是因为潜艇的高隐蔽性并不是全时段的,上浮充电时可能会暴露行踪,发动攻击时也可能会暴露行踪。而一旦褪去了海水这件天然的“隐身斗篷”,无论是在对抗水面舰艇还是反潜飞机时,潜艇都将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

  二战中潜艇的第二个主要弱点,是信息收集和交换能力比较差。

  作为不对称作战的武器,潜艇在战场信息网络中的理想地位是:我知道你在哪儿,但你却不知道我在哪儿,可惜这仅仅是理想状态而已。上个位面中更常见的情况是:对手不知道潜艇在哪里,但潜艇也不知道对手在哪里。

  这是因为潜艇的观察条件简陋且手段单一:在水面航行时,低矮狭小的围壳既不利于瞭望海面,也难以安装大型搜索雷达,至于水上侦察机什么的,潜艇更是基本无福消受(英法日等国试过给潜艇装水上飞机,但都不怎么成功);而在水下航行时,潜艇只能依靠潜望镜和声呐搜索敌人,然而潜望镜的观察能力受限严重,声呐在二战时期的作用距离也不容乐观。

  潜艇不但自己的眼神不好,而且收发信息的限制也比较大。潜艇在潜航状态时,是很难接收到外界的无线电信号的,这是因为除了甚长波、超长波和极长波外,绝大多数无线电信号都无法穿透厚厚的海水层。虽然在水面状态时潜艇倒是可以接收外界信号,但此时潜艇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了,而且长波电台的信息传输速度都很缓慢,更加重了这个问题。

  接收信息已然如此艰难,发送信息同样不轻松。二战时期没有卫星通信,潜艇主要靠短波信号对外发送信息,但这种做法很容易被对手截获并且定位,这对于高度依赖隐蔽性的潜艇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令人难受的事情。所以二战中的潜艇不到万不得已,一般只保持对岸上指挥中心的单线联络。这样潜艇信息交换能力的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战中潜艇的第三个主要弱点,是机动性,尤其是水下机动性相对不足。

  二战中常规潜艇的基本推进方式如下:水面航行和通气管状态下,启动柴油机,通过机械或者电力传动驱动螺旋桨,并同时为蓄电池充电;水下航行时,关闭柴油机,依靠储存在蓄电池里的电力带动螺旋桨。蓄电池中的电力耗尽后,潜艇上浮充电,如此循环往复。

  虽然这种推进方式使得潜艇无论在水面还是水下都能正常航行,但这种复杂的结构也带来了体积庞大和重量沉重的问题。而潜艇对各子系统的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又恰好比较苛刻,这就让潜艇动力系统的功率不可能做得太大,否则艇体无法承受和容纳。

  除了发动机功率的限制之外,潜艇在线形选择上的两难也制约了其机动性的提高。这是因为没有一种线形可以完美兼顾水面航行和水下航行的要求。

  如果像上个位面大多数潜艇一样,采用适合水面航行的“船形”线形,那么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就会变大;而如果采用后世潜艇常用的“水滴形”或者“拉长水滴形”,又会对水上航行造成不利影响。至于“鲸鱼形”、“雪茄形”这些混合线形,其水面航行能力不如“船形”,水下航行能力又不如“水滴形”,只能算是折中的设计。

  因此潜艇在线形设计上,只能根据需要进行取舍,而不可能两头完美兼顾。再加上动力系统的功率受到限制,在上个位面的二战中,潜艇在水面上的航速基本不超过20节,而水下航速大多还不到10节。也就是水上可以勉强追上中低速商船,水下只能以龟速挪移的水平。

  潜艇在机动性上的短板还不仅仅表现在最大航速上,水下航程也是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由于装备了耗油率较低的柴油机加上远洋作战的需要,二战中的中型常规潜艇大多都有着*********,但这是在水面上以经济航速巡航的状态。如果是在水下,大部分潜艇即使用4-5节的经济航速,也只能连续航行不足一百海里,就得上浮充电。而如果在水下全速航行的话,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将蓄电池中的电力消耗一空。

  综上所述,我们差不多就能勾勒出二战时期潜艇的技术轮廓了,它们都是穿着隐身斗篷的职业刺客,如果潜伏不动的话很难被对手发现,可惜这个刺客的隐身斗篷是有时效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失灵,攻击时也会失灵)。而且这个职业刺客的眼神还不是很好,耳朵也不是很灵,甚至腿脚也不是很利索,严重缺乏爆发力……

  说到这里,我们既然已经掌握了这个刺客的优点和弱点,那么上个位面的英美又是如何反制潜艇这个神出鬼没但缺点多多的刺客的呢?盟军的反潜封锁线和集中护航体制又为什么能够对潜艇奏效呢?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