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固若金汤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笔趣阁 > 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 第十二章固若金汤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二章固若金汤

  由于采用了非常高效的减阻设计,海伦娜预计*********以把新巡洋舰推到*********,考虑到德国人的设计功率总是非常保守,实测功率往往比设计值高一大节,海伦娜认为*********。

  由于火力已经确定是*********,接下来设计师们主要需要关心的似乎只剩下防护了。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计算可分配的装甲重量,设计师们甚至海伦娜自己下巴都差点脱臼。

  舰体结构重量约2150吨,动力系统重量只有1100吨,武器重量约600吨(中口径副炮和鱼雷暂时没装),其他舾装品和附加设备重550吨,可用于装甲的重量在不包括炮塔旋转部分装甲的情况下竟然达到了令人抓狂的2400吨!

  这是什么概念?上个位面中的万吨级条约型重巡洋舰中,只有号称防护最强重巡的意大利扎拉级能以*********条标准排水量*********!然而扎拉级的核心舱长度大约是90米,宽度大约是米。新轻巡的核心舱才多大?长度约80米,宽度才16米!

  这是要让这条轻巡硬杠重巡洋舰的8英寸炮的节奏啊!海伦娜在心里默念。

  有了如此多的装甲重量可以挥霍,海伦娜自然不会客气,直接抛出了上个位面中意大利在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上实践过的剥被帽体系。

  说到剥被帽,就不得不说一下二战中舰船使用最普遍的穿甲弹类型:被帽风帽穿甲弹。其中被帽是套在穿甲弹前端的一个较为平钝的头部,被帽前面一般还会再套一个尖锐修长的轻质风帽以减小飞行阻力。

  在炮弹击中战舰装甲时,轻质风帽使命完成,会在碰撞中瞬间解体,之后就被帽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被帽的作用大致有两个:

  第一个作用是扶正弹体,由于航向角、炮弹落角、装甲倾角的影响,炮弹很少会垂直命中装甲,一般都是呈一定入射角度,这个入射角度会使得穿甲路径变长,穿甲难度增加。这时平钝的被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正弹体,缩短穿甲路径,减少跳弹的概率;

  第二个作用是对抗装甲的表面硬化层,自19世纪末以来,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就成了大中厚度装甲的的主流选择,这种装甲通过表面渗碳工艺,使得装甲外层含碳量高,具有很高的硬度,内层含碳量低,兼具一定的韧性,没有被帽的穿甲弹面对表面渗碳硬化装甲时,很容易被高硬度的表面硬化层弹飞或者磕碎。这时高硬度的被帽可以在主弹体之前用同归于尽的办法破坏装甲的表面硬化层,并在装甲上开坑,这就等于让敢死队在敌人坚固的防线上先杀出一个缺口,从而有利于大部队(主弹体)彻底捅穿敌人残破的防线。

  被帽穿甲弹,尤其是硬被帽穿甲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出现后“盾比矛强”的局面,但是矛和盾总是在你来我往的竞争中不断进步的。面对硬被帽穿甲弹这柄更加锐利的矛,盾的一方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于是在我们伟大的意大利舰船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手中,剥被帽体系诞生了!

  剥被帽体系的大体思路是这样的:既然被帽对穿甲过程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在穿甲弹接触主装甲时,先把你的被帽敲掉,没有了被帽的穿甲弹就像一只没了牙齿的老虎,面对大厚度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只能望洋兴叹!具体做法是在主装甲外设置一块厚度较薄但足以破坏穿甲弹被帽的装甲板,在这块较薄的装甲板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

  以前面提到的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为例,其垂直主装甲的布置是外层是剥被帽装甲,厚度30mm,主装甲内凹(为了在剥被帽装甲和主装甲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被帽彻底脱落),厚度为100mm。后来意大利人觉得让被剥被帽装甲破坏的被帽自然脱落需要留出的空间比较大,浪费了空间,而且内凹的主装甲也不易加工和安装,于是在维内托级战列舰上这个设计进一步完善:外层是70,之后是250(只需要原来几分之一的距离就能让被帽完全剥离),再后面才是280装甲。

  海伦娜提出的垂直主装甲防护体系基本上借用了这一套思路:外层是30,后面是200,内层是130甲(从水下0.*********),主装甲垂直高度达米,完整地包裹着整个弹药库和动力舱,并且向海平面方向倾斜*********。

  3.*********延伸到舰底的水下防护体系,高度米,材质从表面硬化装甲换成了高弹性钢,厚度从90mm。主水平装甲厚度为80mm,同样覆盖整个弹药舱和动力舱并和垂直主装甲连接,构成完整的装甲盒体。装甲盒两端以105闭,再通过*********大舱。

  炮塔正面为倾斜45度的185,炮塔侧面、后部和顶部均为厚度为105,炮塔座圈侧面厚210mm,前后厚105mm。

  指挥塔侧面装甲厚185mm,倾斜12度,顶部厚80mm。传动轴用半环形装甲套筒保护,套筒侧面厚210mm,顶部厚80mm。舵室用独立装甲盒保护,侧面185,顶部厚80mm。

  如果大家对以上数据缺乏概念,那么可以再说形象一点,这条排水量只有*********可以在*********位面中德国希佩尔级重巡洋舰SKC/34(L60)型203射!水平装甲可以在*********摩级!而这两者基本上是二战期间水平穿深和垂直穿深最强的8英寸舰炮!难怪当装甲设计最终成型的时候,所有的设计师都不由得惊呼:“这简直就是一艘*********!”

  至于火力系统,海伦娜倒是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余地,三座双联装*********中规中矩。不过还是有两个小小的变化值得一提:

  第一个变化是炮闩在海伦娜的强烈要求下采用了隔断螺闩。

  在上一个位面中,德国的大口径舰炮一般采用滑动楔闩,好处是炮闩开闭速度快(开闩时,隔断螺闩需要将炮闩拧开一定角度,并把炮闩后退一定距离,再把炮闩转向一侧才能露出炮尾,而滑动螺闩只需要将炮闩向左右或者上下滑动即可,闭闩同理,这也是德国舰炮射速较快的原因之一。)。

  但是滑动楔闩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气密性不容易保证,以至于必须用金属药筒兜住发射药来辅助气密;二是楔闩会导致炮尾过重。滑动楔闩还是用在中小口径火炮上优势更大,毕竟中小口径火炮一般都都追求高射速,而且大部分中小口径炮弹本来就采用带金属药筒的定装药。但大口径火炮就不同了,他们大部分用的是丝绸包裹的药包,再加上金属药筒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滑动楔闩炮尾过重的问题也不利于舰炮威力的提高,毕竟同等威力下重量轻一些,或者同等重量下威力大一些对设计师来说是难以拒绝的诱惑。

  至于隔断螺闩开闭慢一些的缺点,海伦娜表示也不是无药可救,把炮闩从圆柱形改成圆台形就能一定程度上加快开闭炮闩的速度(圆台形螺闩拧开炮闩后,不需要像圆柱形螺闩一样把炮闩完全退出来,只需要退出一点点就能转向一边)。

  第二个变化是倍径,由于贝恩克中将引入法国标准,结果导致德国火炮倍径的计算方法提前和国际接轨了。之前德国计算火炮倍径,都是用包括炮闩在内的整个身管长度除以口径,而大部分国家计算倍径长度都不包括炮闩,这就导致同一门炮,德国标准计算的倍径比其他国家大一些(比如巴伐利亚级的*********.4倍径)。

  由于海军对新炮的期许很高,克虏伯采用了身管较长的*********。

  历史上的柯尼斯堡级也是60倍径,但由于计算方式的区别,导致新巡洋舰的实际倍径比柯尼斯堡要大,再加上155堡的大一些,所以新舰的主炮威力比柯尼斯堡要大上不少,不过柯尼斯堡有9门炮,新巡洋舰只有六门。

  对此海伦娜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啊。对此,海伦娜只能说一句“我也很绝望啊。”不过值得安慰的是不会持续太久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u70.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qu70.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